HIR(哈佛国际评论学术写作竞赛)作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中学生学术写作赛事之一,其写作要求既体现学术严谨性,又强调创新性与国际视野。本文将从基础写作规范、主题选择与深化策略、评分标准与得分要点、常见误区与规避策略、高阶写作建议五大维度系统梳理2025赛季的写作要求,为参赛者提供全面指导。
一、HIR竞赛基础写作规范
语言与格式
语言要求:文章需以英文撰写。
字数限制:严格控制在800-1200字(不含图表、数据表、作者声明)。
格式规范:需符合《哈佛国际评论写作风格指引》,包括标题层级、段落缩进、标点使用等细节。
原创性与学术伦理
原创性:严禁使用生成式AI工具(如ChatGPT、DeepSeek),所有文章需通过多轮AI检测系统。
引用格式:引用需遵循AP或MLA格式,每项事实性主张必须标注超链接或文献来源,非数字资源需按学术规范注释。
内容边界
主题范围:主题需围绕国际事务展开,涵盖农业、网络安全、环境、经济等13个领域,但需避免纯区域性议题(如单一国家政策分析)。
案例分析:需具全球关联性,例如讨论北极资源开发时,需延伸至《联合国海洋法公约》的治理机制缺陷。
二、HIR竞赛主题选择与深化策略
2025赛季提供三大主题选项,每个主题均需结合具体案例与理论框架:
全球公域与共享资源管理(Theme A)
核心要求:运用“公地悲剧”理论,分析资源分配的结构性矛盾。
案例参考:国际空间站合作模式、南极矿产资源开发争议。
变化中的全球秩序与新兴力量(Theme B)
分析维度:对比历史与现状,如比较20世纪日本经济崛起与当前印度供应链重构的异同。
数据要求:引用世界银行、IMF等权威机构的GDP增长率、贸易依存度等量化指标。
韧性城市与未来都市(Theme C)
技术融合:整合智慧城市技术(如5G网络调度)与人文政策(如贫民窟改造计划)。
理论工具:建议引用塔勒布“反脆弱”理论,论证城市灾后恢复能力的演化路径。
三、HIR竞赛评分标准与得分要点
竞赛采用55分制,分为两大模块:
内容与选题(30分)
选题创新性(5分):避免主流媒体过度讨论的议题,例如选择“加密货币对发展中国家金融主权的影响”而非“气候变化基础科普”。
论证深度(15分):呈现多维度分析,如讨论金砖国家合作时,需结合地缘政治、经济互补性、文化差异三重变量。
风格与规范(25分)
学术语调(5分):避免口语化表达,例如用“socioeconomic disparity”替代“rich-poor gap”。
逻辑衔接(5分):段落间需使用过渡词(如“furthermore”“paradoxically”),确保论证连贯。
四、HIR竞赛常见误区与规避策略
选题偏差
误区:将“韧性城市”窄化为基础设施建设,忽视社会弹性(如社区自治能力)。
对策:采用“技术-制度-文化”三维分析框架,例如分析新加坡防洪系统时,同步讨论其公众应急教育机制。
文献引用失范
误区:过度依赖维基百科或新闻网站,缺乏学术期刊与政府白皮书引用。
对策:优先选用《Nature》《Foreign Affairs》等核心期刊,以及UNEP、WTO等国际组织报告。
答辩准备不足
误区:仅聚焦文本写作,忽视15分钟答辩环节的视觉呈现与应变训练。
对策:设计数据可视化图表(如全球碳排放热力图),预设评委关于研究方法伦理的质询。
五、HIR竞赛高阶写作建议
跨学科融合
在分析新兴力量时,可引入计量经济学模型(如ARIMA预测),量化评估经济体增长潜力。
批判性思维呈现
避免单向论证,例如讨论全球公域管理时,需同时批判新自由主义治理失效与集权化管控风险。
写作效率优化
采用“3-2-1时间分配法”:3周研究(日均2小时文献精读)、2周写作(完成3轮修订)、1周模拟答辩。
HIR竞赛的写作要求,本质上是学术研究能力与全球公民意识的综合考验。参赛者需在规范框架内,通过精准选题、深度论证、严谨表达展现思想锐度。那些在文献海洋中提炼出的核心洞见、在字斟句酌中打磨出的逻辑锋芒,终将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绽放异彩。
HIR竞赛PDF版获奖作品集+备赛书单已整理好,扫码即可下载⇓